管理会计师CNMA招生网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展示和记录会计人星光 照亮同行路”,这是一个公益性非商业访谈。访谈选择有地域、细分领域、职业层级、成功与否等时代代表性的,有闪亮点的普通会计人,为会计人同行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YCY会计人访谈的方式是先在腾讯会议室直播主题访谈和答问互动,再整理为文字稿。截至目前,这个访谈在2022年里已经访谈7人,本周日晚将访谈第8人。欢迎自荐或推荐访谈嘉宾。主题是围绕嘉宾及其所在领域的会计人职业发展话题,谈个人的职业经历与感悟、当前的工作开展情况和能力建设、相关工作岗位的观察、思考及展望。本访谈不涉及个人隐私,也不涉及商业机密。

感谢德勤华永Evan牵线推荐本期嘉宾。本期访谈在2022年10月20日晚上举行,有70人参与了访谈,整个时长约120分钟。如下为本次分享的关键字。

如下为根据会议录音的整理稿摘要,经过本人审核。本文版权归访谈双方所有,写作者尹成彦仅为标注原创需要。

金鑫松

我的10年工作经历:德勤、普华永道、斯尔教育

我工作十年了。我一毕业就去了四大之一的德勤,当时作为“小朋友”觉得经理、高级经理离我好遥远啊,一转眼,发现自己已经工作了这么久。

刚当老师的时候,大家就叫我小金老师,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个称呼。我挺喜欢这个称呼的,能够保持一种少年感,不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嘛。我和我最初的几届学生大多是同龄人,但最近几届学生已经不承认了,他们会开玩笑说——谁跟你是同龄人?自己还没缓过来神儿,发现已经当老师第七年了。

刚进入职场时,我和很多毕业生一样,也面临职业选择的迷茫,好在我的这个时期比较短。大学即将毕业时,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生,学的是有机化学、结构化学一类的学科,要去做研发吗?要去做工程师吗?好在大学期间出于兴趣和知识拓展,我学习了很多财会知识,大四时也在报名备考中国注册会计师,这给我提供了多一份选择的机会,我觉得这个行业和这些知识是有趣的,便希望能够试着做做看。

我备考注册会计师的源于在校时接触到了财会类的第二课堂,觉得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如何运转、企业的价值如何评估,这些十分有趣。随着学习,我便想检验一下到底学得怎么样,就去问身边的学长——在这个专业里,有什么考试?最有含金量的证书是什么?我愿意接受挑战,就选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去拼一把。

毕业后,我的第一份offer是在一个新加坡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做融资类工作,当时能够开出14~16薪的报酬,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诱惑力。但这份工作更加偏向于项目沟通、多方周旋,企业文化也偏于激进,因为两点考虑,我最终离开了:第一是我更愿意在职业发展的早期能够到一个务实、规范的平台,踏踏实实地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第二是我特别希望能够在专业方向上做一些深耕、有一些发展。所以没多久,我通过校招进入到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审计。事实上,工作强度翻了几倍,福利待遇还变少了。但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这个选择很值得,因为在四大多年的工作满足了我对一份理想工作的期待,或是对自我提升的要求。

我在德勤、普华永道两家事务所先后做了五年多审计、投资并购和财务尽调,在普华永道晋升了经理。再后来,我有幸得到了一位非常敬佩的会计技术专家金以文女士的帮助和教导,金以文女士是时任普华永道大中华区会计专业技术部(在普华内部称为ACS)的主管合伙人,也是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第一届委员,她博学又谦和,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感谢她的认可,能让我有机会加入会计专业技术部学习和工作。

在ACS的工作,我至今来看都觉得十分完美:我们承担着技术专家的角色,参与年审、发债、IPO等重要项目的质量复核;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会计、审计疑难问题,并帮助项目组解决;有机会参与准则制定和意见反馈,自己的技术观点甚至会被采纳以修订准则及其指南……这些都有很强的获得感。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做技术工作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业务的思维方式。例如,我们能否站在一线项目组的角度,去想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客户的难题;假设我们用高深莫测的准则性的语言讲给他们,是否便于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去回复或服务客户。再例如,我们能否将各行各业的业务问题与会计、审计准则的条文相结合,有耐心、好奇心去了解行业百态、故事情节等等。具备一定的业务思维,其实能够让一线项目组和技术专家的协作更加顺畅,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参与者的技术水平也都会得到提高,进而获得更好的成就感、认同感。当然,另外还有一些是我们做技术的必备的基本功,比如虚心地向前辈学习、坚持研读准则及相关原理、善于思考和勇于发表观点见解等。

再聊聊我当老师的机缘和经历。我在学生时代备考注册会计师时,很少能听到这些晦涩的理论在实务中究竟是怎么做的。于是,工作第三年的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可以分享工作中那些真实的案例,希望能够对那些有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一些实际的帮助。当时,我的兄长王保东律师建议我试着去兼职讲讲课,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想。在他的认可和举荐下,我走上了讲台,先后主讲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综合阶段、专业阶段考试《审计》的课程。我和保东在学生时代因读书而相识,没想到多年后,他的肯定和鼓励,给了我的职业之路有了这么不一样的风景。

后来,我和其他五位同样具有实务工作背景的伙伴,共同创立了斯尔教育。那时候,这个行业整体发展相对还是比较传统,课程更加偏向于理论,产品也更加偏向于学生个体的单打独斗。我们认为一个更好的职业教育应该有这些特点,包括:能够在理论的基础上,给学生分享更多的实务经验,帮助他们学以致用;老师能够更加接近学生,倾听作为用户和受众的他们的想法;产品能够除了老师单方面的课堂灌输,也能有高质量的配套教辅、陪伴式的服务体系等等。斯尔教育成立以后,让我们一定程度上觉得这样的目标在逐步实现,也让我觉得做老师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一份甚至可以改造行业的长远事业。

斯尔教育成立之初,我也并没有绝对的信心,或者说我没有在“多大信心”或“几成把握”这些问题上纠结太多。我并不是那种必然把事情每一步都想得特别透彻之后才会行动的人,我给自己的评价可能更像是一个务实的行动派。哪怕是创业,这件事对于我来说,也可以被拆解为一件件的小事儿,比如:把办公室租下来、把课程方案重新设计一下、规划一本新书、开一场新品发布会等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对于我而言就是实现更宏伟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

回想一下,我的职业成长中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我在毕业时选择了改行,又果断地遵从内心选择了工作。那时候,我没有把经济收入或其他比较功利的想法放在第一位,而是希望作为一个年轻人,就应该去扎扎实实地学习。第二个,我加入会计专业技术部门,这里的工作培养了我很多习惯和品质,比如,我看到身边有那么多专家,他们给我高山仰止的感觉,让自己谦虚地向他们学习,要努力,但是不要着急。第三个,自己从希望做一点点小小的分享开始,迈出了走上讲台的那一步。如果没有那一步,就不会有幸得到了这么多同学的收听和支持,更不会有机会能够和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们一起发展今天的斯尔教育。

还有一个题外话。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职业,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偏于专业、需要漫长积累的职业,比如去做医生或者是法官。实在地说,我对物欲的感知不是很强,我更重视学习带来的获得感,会让我产生深度的踏实、满足,也是我长期职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追求的。如果自己的职业还能恰好在实现理想抱负的同时,做了一些真正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我的考证原因和收获

除了注册会计师,我还考了房地产估价师和司法考试(现在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我其实并不是考证达人,考证的目的也并不是攒够那一张张证书,而是希望用考证的过程了解一些新的知识,再借助考试的形式来自我检验一下。所以,每一场考试,我内心都没有绷得很紧,也没有觉得哪张证书就非要不可,或是有了它我就必然会前途无量。我的心态也很简单——如果通过学习,恰好能够把一张有含金量的证书考下来,为自己增加竞争力,那再好不过。但一旦没有,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也是极其有价值的。

我蛮喜欢读准则,我发现读法律也同样会有一样的感觉,框架清晰,严谨周密。比如,很多学法的人不喜欢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这样的程序法,但我对程序法也很有兴趣——能够把程序设计得严丝合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字里行间有一种逻辑的美感。当然,在备考司考时,我还发现那个领域的老师、课程和教材,有许多值得我学习之处,原来人家这样讲课,这样写书,语言这么有张力,文字那么有文采。这些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冲击和启发,是不能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闷头苦读之中得来的,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才可以感悟得到。

考房地产估价师也是同样,因为我的家人做这方面工作,在交流中了解到土地、房产估价的知识。我当时做过不少企业并购的案例,在我们工作的领域内同样涉及着估值的内容,团队内也有不少从事估值工作的伙伴。我对此也有兴趣,就去学了与估值有关的课程。估值的课程远比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的部分内容要深,以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学科往往是规律的等额年金,但估值中却可能涉及等差、等比数列变动的年金,计算过程要庞杂许多。当时我想,哪怕演算这些只为了图一个“脑子不生锈”,也挺好的。

我一直认为考证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并非是有了一纸证书就必然大展宏图,而是在考证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认识不一样的人,听到不一样的事,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盲区,都可能是一种很强的感染。这样的感染有点像YCY会计人访谈口号说的“星光”,我也同样觉得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好多好多的星光,有时也不一定很清楚地知道是哪缕星光点亮了我的职业路。

影响我的三句话

我每次看完一本书,会把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写在扉页上。这是我的一个习惯,给自己一点点仪式感。

我昨天翻到三本书,其中一本写的是“我们要努力,但不要着急”,另一本是“他不在意观众的多少,所以他的观众越来越多”,还有一本是“有所追求但不刻意,渴望成功也接受平凡”。这几句话虽然不一定算得上是座右铭,但潜移默化地对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于做一名注会考试辅导老师

关于当一名考试辅导老师,我并不觉得是门槛特别高的一个工作。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或多或少都在担当着老师的角色。理论扎实、具备证书、有一些表达的欲望,我想就具备了当老师的基本条件。但是要做一名好的老师,可能会有更具挑战性的要求,我想到三点。

第一点是富有逻辑的表达。如何把内容讲得条理清晰、抽丝剥茧,这需要结构化的思维方式,需要要分层次、分段落、提炼和归纳中心思想。这里除了对老师个人思维的习惯有要求,也关系到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否深入,同时,还有一项能力大家容易忽略的,就是老师是否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学生的逻辑,能做到最后这一点的老师,其实很有限。

第二点是记忆力。我觉得我或许在记忆力方面有一些优势。我从小特别喜欢记东西,小学时,我能把城市里几百条公交路线图全部记下来。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和地图,亲朋好友都会找我问,从一处到另一处怎么转车、怎么换乘。前段时间,我去环球影城,在排队的时候听到背景广播的游园须知,我基本都能一字不落地复述下来。我想能够记住更多的素材,对于课堂上的引用、举例和描述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过程会变得丰富。

第三点是学无止境的态度。不仅是对于考试规律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背后的原理。比如一条会计、审计准则,要思考当时为什么这样制定?大家有什么样的争议?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着怎样不同的诉求?我觉得如果能把这些来龙去脉结合考情和实务讲给学生,一定会成为一名老师的核心优势。

当然,做老师还是比较辛苦的,需要比较强的时间规划能力。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得益于在会计专业技术部工作时的锻炼。那时工作十分多条线,同时要写意见反馈、研究准则,还要为项目组答疑解惑,同时完成年报技术复核等等,同时,我还在兼职讲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是必须要接受吃苦,一天只有24个小时,要想多做一些事,肯定要吃一些苦;另一个是做好时间规划变得极其重要,事情必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会按照30分钟为单位去排日程,因为30分钟能够解答项目组一个可能不算复杂的技术问题。

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比如,今天我们约了七点钟开始去做访谈,我就会把这个访谈标在我的日历上,当然为了访谈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思考,甚至是还要去理个发,我都会按照1个小时为单位去规划日程。安排时间的过程对我而言也是有趣的,我并不觉得这是刻板,我也会把生活里的聚会、聚餐、旅游等等简单地规划在日程中,这样每天都会从容且充实。

再聊聊做老师的价值,这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对个人而言:讲课本身就是一个恒定的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要想把课讲好,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驱动力,驱动自身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练习精准表达。因为秉持着对学生负责的信念,这个过程中,压力和动力都会有,但也是这种状态,会驱动你走出个人舒适区,不断完成个人成长。

对他人而言:每个学员故事不一样,成长的经历不一样,面对的困难不一样。作为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拿到心仪的证书,获得理想的工作,甚至是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和跃迁,这本身就是一种从他人成长中获得的价值感。往大了说,当老师的人可能都会有培养出更多优秀学员的初心,希望可以在所有听课的同学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到某一天种子开花结果,让他们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为这个行业添砖加瓦。

有人讲,做老师会有一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这个确实不假,不过这个感觉可能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举一个有点幽默的例子,在会计所的时候,经常遇到和我打招呼的同学,记得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去吃螺蛳粉,有学员过来拍我肩膀、打招呼,我那一口粉都还挂在嘴上、没有咽下去,属实有点尴尬。

相比于“桃李满天下”的宏大感觉,我个人会更加关注一个一个学员的微观故事,这样的故事我能讲出来许多。在我最早一批的学生中,有两个学生是情侣,也是审计同行,考完后男生找我说我女朋友考砸了,觉得对不住一年的辛苦,在考场外的角落里嚎啕大哭,小金老师你能不能帮我一起安慰安慰她。多年过去,两人现在都是注册会计师,结婚为人父母了。逢年过节还会给我寄来家乡特产。还有一位单亲妈妈告诉我,每天听我的课,小朋友就坐在对面安安静静地写作业,说那一刻她感觉两口之家也挺幸福的,自己能够陪着孩子一起去努力成长。听到这种故事的时刻,我就会感觉到由衷地幸福。作为老师,能够帮助别人,他们获得提升、变得更好之后,也会对你以诚相待。这是老师这个职业很特别、很让人欣慰之处。

当然,平时也会有学员给邮寄特产或者卡片,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写着老师节日快乐、按时吃饭,我觉得也有简单的感动。当然也有学员为我提供过一些“便利”,比如学员会因为信任我而推荐一些好的合作机会,或者是在帮我想办法挂到了医院稀缺的专家号等等。

对于想要转型做辅导老师的伙伴,如何迈出第一步?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做准备:一个方面是要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储备。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厚积而薄发。哪怕是做考试辅导老师,也并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考试技巧和捷径、能够帮助学生应试就达标了,还应该尽力对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实务能力和视野格局负一定的责任。另一个方面是有意地培养表达的能力。这需要至少一至两年的时间,比如,要试着锻炼演讲的能力,让自己当众讲话不紧张,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条不紊地交谈。

成为一名好的考试辅导老师,需要持续的学习,需要一点儿苦行僧的精神。自己能够坐得住、沉下心去读书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当财政部、证监会、准则委或者中注协发了任何文件,不管当天多忙,我一定会打印出来在当天就看过一遍,几天内再温习和提炼一些重点,再有空时我还会写一些总结或学习笔记。再者就是要跟别人讨论、取经,想要在专业上获得进步,一人之力必不如众人抱薪。在斯尔教育,我们会定期举办专业研讨会,这样的讨论就是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是知识和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我的意识里,我还要求自己用注册会计师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工作。比如,也许现在教培行业能够提供给学员比较高质量的应试材料,能够讲清楚考试怎么考、怎么学、哪里是重点。但是,其实还应该更深层次的养分要传递给学员,在应试的基础上,应当努力去带动他们学有所思、学以致用,毕竟有很多的注会学员未来要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达到应试的要求可能仅仅是入场券,还远远不够。更不能让学员误以为对应试技巧的运用是最重要的本领,应试也许有一些捷径,但中长期的发展却需要脚踏实地。注册会计师不仅是商业活动的参与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只有厚实的储备和守正的态度,才能够在工作质量和长期信誉上有所担当。

做考试辅导老师的多年以来,我其实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在得不到一手反馈的情况下,单靠自己去写书、备课。在很长一段时间,授课是没有交互的,只靠我自己一个人单向输出,也很难听到学生的需求反馈。那时的课程录制,是需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的录课室里,对着镜头讲话,因为也看不到外面的天光,我常常从早晨录到深更半夜,十几个小时不停。至今回想起来,还是有一种压迫感,这是做老师,尤其是网络课程老师的不易之处。日子久了,这会让我有一种枯竭的感觉,我更希望有更真实的课堂和反馈。

于是,最近两三年,我们对过去传统的做法做了变革和创新。解决这个困难,大概有三点路径:第一,我们做了充分、彻底的心态转变——老师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学生传道授业,老师就是普通人,会累、会犯错、也有情绪、也需要听到反馈的声音。老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名陪伴者,不能是好为人师的形象,更不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后,以更平等、更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听取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客观评价。第二,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直播上课的方式——收到学生大量的反馈,明显比过去闷在小黑屋里面录课的状态要好了许多,讲授、应变、思考的能力也随之有明显提升。第三,依靠团队的力量——斯尔教育专业团队的伙伴们会潜心整理学生在过去一年的所有提问,精挑细选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今年我们还专门为此开发了新的系统。过去写书,只能一人苦思冥想,而现在写书就是在一一回应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一一解决他们最重要的问题和困惑。

做斯尔教育以来,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行业里,经过我们一帮年轻人的努力,确实让它逐渐变得不一样——我们迭代了上课的方式、图书的体例、课程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第二件,斯尔的创始团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大家年轻、有活力、锐意进取、真诚而齐心,斯尔也为志气相投的伙伴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创新、蓬勃发展的平台,能够帮助他人成长,看到身边的人都变得更好,这件事情让我们特别、特别地开心。现如今,斯尔的团队也成长到三、四百人。

在我看来,一家教育机构也必须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我想分享一个很小的方面,即系统构建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要想得深远、想得更底层,提前做好架构布局。斯尔虽然年轻,但在早期我们就认真构思了一系列系统,例如教研系统,集成了知识树、图书、题海、知识库、答疑、阅卷、作业等广泛的功能。斯尔的产研合伙人王玉顺博士,他曾经是互联网巨头的高管,有着极强的底层架构能力,看问题十分前瞻。再者,在合理的流程设计内,每位伙伴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持续地给各个系统输入重要的数据,让系统保持运转和持续迭代。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图书写作系统,在系统中,专业团队会提炼出每一处知识点背后学生的疑难问题,形成专业的分析建议并传递至图书作者或讲师处。作者或讲师会一一思考这些分析建议,做出采纳或不采纳的决策,还会给出为什么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进而这些反馈信息再次被归集到系统数据库内,传递回专业团队以便再次引发思考和不断修正。在系统内,许多专业的工作就这样形成一个个彼此交流、反馈的闭环。当然从这个角度说,系统的力量、团队的力量会极大地赋能给一名辅导老师。单兵作战有绽放之时,但走得很累,远不像团队作战走得远。

在未来的3到5年里,我有这样的职业目标:

首先,是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把斯尔的平台做得更出彩、更具竞争力,为更多身边有志向一起发展的伙伴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为更多学员提供更高效、更有用的课程产品。当下,学生的时间普遍有限,对进步和发展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相比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如何能与学生保持交互、提供陪伴、鼓励坚持,这都是我们要持续思考和落实的课题。我们通过直播授课、班级社群服务、答疑、作业和阅卷等办法,就是希望学员能够感受到注册会计师考试其实没有那么难,相比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在简单很多,或许考试最大的难点是无人陪伴、不够自律、缺乏督促、没有反馈,但这些,其实我们都在一步步解决的路上。

其次,我个人还是要继续提高专业能力、授课水平,能够讲出更好的课,写出更好的书。还希望自己能够拓宽眼界,持续关注行业、跟随行业一同发展、带动学员进步。注会考试辅导领域这些年在持续发生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监管的指导下,考试越来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实务案例的思辨能力,这无疑是对师生更大的挑战。因此,我的考试辅导也要更切合实际,增强实务化教学的能力。

注会考试辅导老师岗位的发展前瞻

以前,行业里一位同仁提过一个设想,他说要打造出视觉效果最好的虚拟机器人,为他们写好脚本,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计算,给学生提供智能化的课程。我认为,注会考试辅导老师这个岗位不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这是因为老师的课堂会有不同风格的人格魅力,老师的文字会有不同风格的文笔文风,这些都很难被AI机械化地取代。不过另一方面,我也蛮希望技术的发展真的能够取代我们的一些工作,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我觉得我会特别愿意做那个站在AI背后的幕后人员,为AI提供我的思考、数据的供给,把我的研究成果和所学所想融入计算机系统内的一些因子,让AI把考试辅导做得更好、更活泼、更个性化、更实用。

当然,除了讲师,在斯尔也有我多次提到的专业团队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的工作专业化和多样化并存:如何设计和创新图书的体例?如何把控好每一页材料的质量?如何与产研团队一并优化和研发教研系统?如何为学员更好地答疑解惑、命制题目、规划作业或是批阅试卷?……随着斯尔的发展,专业团队与讲师已经形成了十分密切的伙伴关系,专业团队的伙伴依个人能力和意愿的不同,也会有比较明确的三个发展方向:团队管理者、学科专家和讲师。

依我所见,做得“成功”的注会辅导老师有三个共同点:第一个是具备较好的硬件条件,包括语言流利、逻辑清晰。第二个是具备丰富的同理心,愿意去了解学生、走近他们。第三个是具备个人特色,有能够一下子打动、戳中学员的闪光点。

当然,过去许多年,我也看到很多离开了这个行业的老师。也许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或者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并不最适合自己。如果非要假设他们之中,是有人带着遗憾而离开的,那我想在这个行业里想要取得长久的成绩,最重要的或许是坚持二字。如果我们十分迫切地希望在讲台上展示,或是很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而成为名气大振的“名师”,我想在这个行业里都是很难做到的。老师这个职业,本身就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薄发,百炼成钢。

关于注会考试

那些成绩好、收获多的考生,我也遇见了太多太多,如果要总结他们的优点,能说出一长串:有方法、会学习、聪明、勤奋……。但我最想说的一点还是坚持,也就是自律、毅力、慎独。反观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官方数据,有超过一半的考生弃考。其中有一定比例可能是不理智地报考,但恐怕也有相当比例是半途而废、未能坚持。而优秀、成功的考生,他们往往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并能够计之长远。此刻,他愿意为了未来更好的自己,冷静地、专心地投入时间,扎扎实实地拼搏,不会轻言放弃。

我并不觉得“考证热”是一件坏事。我一直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是我们国家最公平、最公正、最具含金量的考试之一,这个机制为每一个渴望进步的学子提供了非常平等、客观的学习机会和发展路径。因此,即使有“考证热”,我觉得我要做的是如何尽一己之力,正确地去引导和帮助考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何况注会行业里顶尖的专业人才,仍然有着巨大的缺口。

关于城市和图书推荐

除非不适应北方气候,不然我一直觉得北京是一个适合生活、挺有人情味儿、很有包容性、机会也很多的城市。北京不仅是国家的各类中心,节奏快,发展快,生活中的北京也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古香古色,我们也可以随之放慢一些脚步。

最近《底线》这部法官题材的连续剧很火,我就借机再推荐一本书叫《检察官日记》。作者是一位一线的检察官,他以第一人称视角书写了检察官的日常,行文风格通俗、朴素,没有过分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地上升价值,娓娓道来了检察官工作的点点滴滴。如果对《底线》这部剧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看这本书,哪怕是了解到一些法律知识也好。

来源:公众号:YCY会计观察,被采访对象为:金鑫松


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方向,大多数人只了解财务会计职称证书,管理会计方向的证书了解甚少,可以简单看下会计证书对比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能力水平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管理会计师CNMA招生网站-证书样式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管理会计师CNMA招生网站-证书样式

关于管理会计师,点击以下文章可以了解更多

管理会计师证书有什么用?

会计职称证书与管理会计师有何区别?

2023年管理会计师报考时间

管理会计师的职位有哪些?

咨询学服宁老师:naicnma(微信),或致电176-1175-1681